所有制是聯結個人與組織機構的紐帶。所有制不僅僅是個法律概念,而且還是一種心理狀態。占有的心理狀態是指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幸福是與某個機構或組織的利益緊密相連的。在這種情況下,雇員們相信自己與企業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并樂于為全體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直接利益。他們將會象保護自己的房間、家庭或團體那樣使企業的利益免受損害。人們如果能達到達樣的心理境界就必然會做到與企業有福共享,有難同當。(即以企業的成功為自己的快樂,以企業的失敗為自己的痛苦。)我們所尋求的就是這種統一體。
我最近參觀了福持汽車公司的一家裝配廠,這里正準備讓雇員參與管理。我與該廠的管理人員一一談了話,他們以完全肯定的態度表示愿意和工會開展更為密切的合作。該廠過去曾和美國大多數的汽車廠一樣,在勞資關系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與糾紛。與經理們談過后,我又去找當地汽車工人聯合會主席比利·喬·哈里斯,他說話時帶有濃厚的南方腔,讓人一聽就能猜出他是哪兒的人,我怎么也忘不了他讓我大吃一驚的那些話,我問他不管以什么方式進行改革,他最希望看到哪些成就。“我要讓我們的工廠以生產最多、最好的汽車而聞名于世,我最討厭廠里那些整天不干活光抱怨的家伙,我可聽夠了,誰要是膽敢不按時上班,就給我從這里波滾出去”他說話算數,這個地方工會主席覺得他就是工廠的主人,在他看來.工廠不屬于福特汽車公司的成千個股東,工廠是他的!(而那些股東里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家工廠的存在)工會主席為工廠的高效率和產品的高質量深感自豪,他的心情就象自己開辦這家工廠獲得成功一樣的激動。福特汽車公司的每一位股東都應該感激比利.因為比利身上具有他們所缺少的以廠為家的責任感,只有他這樣的人物,才能最終決定公司的命運。
主人翁的心理將越來越成為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因為工作、管理和勞動力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在工作還主要是出賣勞力的年代,有可能清楚地劃分出制定決策的腦力勞動者和執行命令的體力勞動者。在工業時代,老板、經理和工人的分工仍然是有效的,但進入了新的時代底這種分工便成為公司前進的累贅和絆腳石。